这次的答案就有了分化:“秦赵同源,可信。”“秦虎狼之国,一山不容二虎,狼无善心,所有的动物都是他的食物。”
肥义又问:“魏国败河东入秦国之手或入我赵国治下,我赵国都将以齐国为邻。秦国没有真正的朋友,我们是否做好于秦国为敌的准备?”
众人不语。合纵连横在交锋多年,天下如此折腾来折腾去,都只因为一个国家,那就秦国。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当即天下,几乎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单独抗击秦国。
赵国无法战胜秦国,便算是没有做好自己的准备,如今赵国北方还有边患,如果在得到了魏国部分土地而得罪了诸多国家之后如何独自挡住秦国的侵略呢。
赵国如今北方许多胡地虽然入手,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驯服他们,而和胡人土地相连接,就不可能避免胡人的骚扰,还有去年刚刚吞并的中山国,还没有彻底的消化干净。同时,若这次战争持续很长的时间,赵国也还没有足够的物质足够支撑下去。
赵国,的确需要更多的是时间来准备这场战争,而现在,还不是时候。
“从明日起,我赵国便开始撤军,以表我们的诚意,如果魏国作出同样的举动,那么就大举撤兵。”
赵武灵王道:“去岁所议的事情不变,当务之急,是将北方的长城修筑起来,结局白方胡人之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肥义突然问道:“大王如何回复秦国。”
“北地烽烟四起,虽然有心于魏国一战,却力不从心。”赵武灵王想一想,继续道:“结盟之事,寡人是答应他。但是秦国左右丞相皆在,不知道秦国当如何安排。当然若能安排妥当,赵国便派遣使臣于秦国。”
肥义听后,也不再说什么。
第二天起,魏国的斥候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赵国开始小规模的从边境撤兵了。
赵国撤兵,这是一个谨慎而明确的信号,他无意于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
魏国也心领神会,开始小规模撤兵。
接下来,赵国加快了撤兵步伐,魏国也是一样。一场大战就这被避免了。
这次赵魏两国的危急事件,让赵武灵王开始清醒的意识到,赵国或许强大了,但还远远没有达到他说期望的那个程度。
在亲自前往北方抵御胡人督建长城之前,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作那一件自己思考了许久的决定。
几天之后,在朝会上,赵武灵王宣布两件让天下人都十分意外的大事。第一,消去公子章的世子地位,将其改封为为安阳君。
太子章年二十出头,性格强悍,体魄强健,和赵武灵王长得很像,而且赵武灵王本人也十分喜爱这个而在,赵章是长子,按着规矩来,他天生就应该是世子,最终有一天继承王位。他本人也十分争气,从小就受到众人的喜爱,在十五岁的时候起,就已经带兵参加作战了,被委任于中军统帅,在进攻中山国的一些列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年他一直在赵武灵王的身边,跟着赵武灵王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外作战,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在所有人看来,公子章成为一国之君,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赵武灵王的这个决定让朝廷上乱成一锅粥,许多大臣都以理据争,反对赵武灵王的这个决定。因为这不和规矩,同时在很多都已经下注在了公子章的身上,世子易主,就意味着自己的投资泡汤了,甚至会因此而失势。
但赵武灵王却并没有在意这些人的意见,在召开这次会议之前,他已经下令给公子章前往安阳郡驻防了。作为一个强硬的国君,对于官员的意见,他可以听,也无安全可以无视。
就当所人为第一个消息所震撼的时候,赵武灵王的第二个选择才更加让人震撼。
他宣布,自己禅位给自己年仅十岁的小儿子公子何。这比起第一个效果震撼十倍。赵武灵王现在春秋鼎盛,他为什么要这么作,让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对于这种某明奇妙的禅让事件,燕国就发生过了一次国内动乱,而这次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搞这么一次,也让群臣恐慌不已。但赵武灵王并不在意,赵国,他说了算。
这次朝会结束后,赵武灵王单独召见了安平君和肥义二个亲信的大臣。
赵武灵王对两人道:“何儿年幼,但他是我最聪明的儿子,让他早早继承王位,我和你们一起培养和辅佐他,这是我一直都向作的事情。寡人此番传位于何儿,并不是因为孟姚(吴孟瑶,即吴娃)的托付,而是因为自从寡人开始起,赵国上下都只崇尚于简单的武力,这并不是好事情。章儿好勇,但确头脑简单,如果继承大王,不是勤兵黩武,就是如同今天的楚王一样,被人玩弄。我赵国需要一个文武兼备的国王。只有拥有一个聪明睿智的王,赵国的发展才能持续下去。完成禅位之后,寡人将会率军北上,却胡人匈奴,修建长城,巩固北方。”
他看着表情严肃的肥义和平原君赵成道:“如今我赵国连续向北方开地千里,又灭掉了中山国,势力虽然大涨,但这些土地还未彻底消化,国内多年积攒的物质也消耗所剩无几,如今于魏国这场对峙,难保不让中原诸国队伍赵国心生忌惮,这于我赵国极为不利。寡人退位,新君年幼,正好能消除他们的担心。好让我赵国能继续置身事外,积蓄力量。而寡人要作的,就是解决北方的问题,让赵国日后争夺中原的时候,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几天之后,赵武灵王以盛大的仪式下举行了这场禅让大会,当着众多臣子和外国使节的面,将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武王从此变成成赵主父,公子何成为新王,在明年起,他将正式拥有自己的年号,号为文。但从这一年前,赵国实质上已经进入了赵惠文王的时代。